家庭如何变压力为动力
2011-8-27 00:00
|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647
家庭如何变压力为动力
一、家长的考试综合症
面对高考,最焦虑的人其实除了考生本人,还有他们的家长。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儿行千里母担忧”。在这段日子里,有些家长比孩子还紧张、焦虑。参加高考本是学生的事,然而现在我们却常常感到,考试简直是在考家长。一方面,考生说:“我在家几乎成了稀有动物,多喘口气家长都要问个为什么。”另一方面,家长已发出无奈的求助,看到孩子晚上十点左右上床入睡,就为孩子“不努力读书”而担忧;看到半夜十二点孩子还在用功,又担心第二天孩子无足够精力去学习。学校老师讲课多了,家长担心孩子没有剩余时间去解决自己的问题;但如果老师早放学,让学生回家自习,家长又责怪老师对学生不负责任……
据北京东城、西城和海淀几个主要城区公安分局同志的介绍,每年一到高考期间,他们总要处理几起考生家长与司机师傅之间的冲突。有一次海淀区高考期间发生了这么一件事:一个送矿泉水的司机师傅急急忙忙地载着一车矿泉水正跑得欢,突然大马路上“杀”出五六个人来,司机赶忙按喇叭让他们走开,这一按喇叭不要紧,挡在马路上的五六个人一下变成了凶神似的冲过来打开车门就把他拖了出来。这师傅没弄清自己哪儿出了问题,以为有人要抢劫,于是便大声喊道:“救命啊!有坏人抢劫啦——!”他哪知这一喊就更倒霉,不知是谁拿了一块啥东西,一下绑在他嘴上。“完了完了,”司机心想今天一定是遭到了杀手,“活命要紧,抢劫者不就是要钱嘛,于是他一边“呜呜呜”地说着别人听不懂的话,一边赶紧从口袋里掏出钱包,塞给那几个“抢劫者”。可“抢劫者”拿着他硬塞过来的钱包不知如何是好,愣在那儿直摇头。司机一看这光景心想今天可要死定了,人家连钱都不要,一定是要自己的命啊!他顿时吓得大汗淋漓,便“扑通”一下跪在地上,向这几个“抢劫者”磕起头来。那几个“抢劫者”先是一愣,随后哈哈大笑起来,并且赶紧给司机解开绑在嘴上的毛巾,又将他从地上扶起,告诉他:“你当我们是什么人了?我们是高考学生的家长呀,司机不信,说:“你们是考生家长干吗要绑架我?”人家又乐弯了腰告诉他:“那不是绑架,是因为你刚才按了喇叭,大伙才急了。”司机这才松了一口气,他正想发作,可想了想又把嘴里的脏话都收了起来,转身从车上抱下一桶矿泉水,说:“送给你们了,省得你们在大太阳底下口干舌燥火气那么大!”
这回轮到考生家长们不好意思起来,说我们刚才做得是过火了一点,差点把你吓出毛病来。师傅乐了:“我不知道城里高考时,你们家长还在为子女站岗放哨。我孩子也在河南老家考大学,这桶矿泉水算我的一份心意,你们代我一起为孩子们尽份心吧。”这是谁也没有想到的事,几位北京考生家长听了这位到首都来的河南师傅的话,心头好是感激和歉意,当他们分手的时候,双方的眼里都噙满了泪花……
还有一件事情也反映出家长的焦虑达到了何种程度。
一位家长把孩子送到考场上,直到孩子消失在教学楼中,可他仍然不放心,于是用自己准备的望远镜对着教室看,教室的玻璃反光,他什么也看不见。旁边的家长看到这情景都不禁大笑起来。
现代家长之所以出现考试焦虑症,存在着许多客观原因:
首先,我国实行特殊的独生子女政策,使得子女的前途对家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少家长都把独生子女学业的成功当作决定家庭质量的最重要的手段。这一点也是情有可原的。过去多子女大家庭中,家长不仅无精力照顾那么多孩子,而且即便是老大没出息,还有老二或老三“扛”着呢!家长并不过分关心某个孩子的成功,没有现代家长那么多的不安全感。总体来说,多子女家庭中个别孩子成功的可能性大一些,以人数取胜。而反观现代家庭,如果眼下的这个孩子考不上大学,则似乎意味着整个家族后继人的生存质量和未来家族的生活质量都下降了。面对一个失败的孩子,你只能承受和陪伴,别无选择。所以,这种关心涉及的是实实在在的利益问题。
其次,目前高中生的家长是在“文革”的特定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上山下乡”,多数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其中不少人到中年又面临着下岗的生存危机。他们深切地感到没有上大学对一生的重要影响。他们觉得自己的一生是失败的一生,是被愚弄的一生,一定要让孩子避免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悲剧。所以,他们努力教育子女,对他们寄予了深厚的希望,宁愿牺牲自己的幸福,也要让孩子成功。这种特殊的补偿心态是不正常的,它势必导致过多关注和缺少家庭安全感。重要的是,在这种对失败的过分担忧中,家庭就会失去应有的亲情气氛,子女会沦为一个竞争的手段。许多家长内心中认为,孩子回家休息,就是为了学习。这种以学习和竞争为核心的家庭,也会造成亲子沟通困难,因为对家长来说,除了学习之外,没有什么话题是自己真正感兴趣的。
第三,独生子女的家庭中,父母只照顾一个孩子,在精力上就会格外充沛,他们在关心孩子方面真是很有水准,只要能想到的和能做到的,就会想方设法去实现。
从主观上看,家长受旧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也是导致考试焦虑症的原因之一。
首先,传统观念认为养儿防老,家长认为自己将来的命运全都寄托于子女身上,如果子女没有好前途,则意味着自己将来的生活也没有保证了。家长的这种依赖心态更多的是习惯性的。因为在城市中随着社会保险和经济的发展,老年人基本上都能有一个维系晚年生活的养老金,一般不需要年轻人的经济支持。
其次,一些家长仍然抱有子女考上大学是为祖先争光的传统观念。这些家长在内心深处认为,家族的荣誉是最重要的,孩子是实现家族荣誉的手段。他们不重视孩子本人的独立人格和自主选择,而是要孩子拼命学习,实现光荣与梦想。在关心和关怀孩子的背后,仍然是出于自我小利益的打算,所以只关心成绩,不关心孩子的其他精神需求。如果孩子成绩出现不稳定,他们则立即变得焦虑不安。这样无形中给孩子施加了许多压力。
第三,一些家长爱面子,尤其是有一定文化的家长,觉得如果孩子考不上大学,没有一个体面的工作,自己就很没面子。他们把孩子当作个人面子和尊严的代表,将对孩子的要求上升到这样一个重要地位和高度,难免使孩子“高处不胜寒”。在这方面,我们真是需要向西方一些国家的家长学习。西方文化中,很重视子女的独立和自主,家长一般不拿自己的子女与别人家的比,在聊天中很少谈到孩子是否上名牌大学,是否有一个好工作。当孩子出生后,家长总觉得对孩子有歉疚感,所以自己老了以后,也尽量不去打扰孩子的生活,而是独立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比如,老年人有病了,往往不告诉孩子,而是请医生看病,等病好了再通知子女。这种不为己用的无私态度值得我们的家长学习。
家长们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孩子身上,将自己的担心与期望毫无保留地表现于孩子面前。然而家长们忽视了,被那些“怕输的手”推动着的孩子们,能否经得起这种压力,过度关心是否会造成孩子病态的心理疾病。
二、如何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气氛
在孩子准备考试阶段,家长能够为孩子做的事情有许多,但归结起来只是一点:即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气氛。什么是良好的家庭气氛,可能众说纷坛,各种各样,但总体上说,良好的家庭气氛的核心就是一个:轻松、舒适和祥和。
1.创造轻松的家庭气氛
(l)家长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大事面前沉着冷静。家庭气氛能否轻松与家长的心理素质有关。一些家长面临困难和重要的事件时,自己就会感到焦虑,是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要求他们怀着轻松的心态来对待孩子的考试是很困难的事情。
有些家长认为,我们焦虑、紧张不正是说明我们对孩子前途重视吗?在爱的沐浴下,孩子们自然会感到某种动力,而家长紧张的心情则会给孩子传达一种消极信息:这次考试可是事关重大,关系到前途和未来,必须拿一个优异成绩。在这种过强的压力和要求下,有的学生会产生种种心理障碍。
因此,要想放松孩子的神经,家长必须先放松自己的神经,尽量克制自己的紧张情绪,不让孩子看出来自己心神不宁。一些家长在孩子准备复习期间,简直就变成了一个神经质的人。一位考生说:“我妈这一个月来,变得有点奇奇怪怪的:竟然改了作息时间,时常在家;对所有我接触的朋友问东问西,严然一副侦察敌情的样子;还经常半夜‘失眠’来我房间探察,对我刻苦钻研的精神极度不信任……结果,妈妈明显推悻了很多,而我突然也觉得我自己考试没有过多压力竟也会是一种过错!”考生们普遍反映,最怕看到老爸焦急的目光,最怕听到老妈不打句号的晴叨。其实父母是好心,期待孩子在考场上露光彩。问题是焦急的目光会灼伤孩子的自信;没完没了的唠叨会压抑孩子的自尊。过高的期望落在孩子头上,不是动力,而是沉重的压力,使孩子产生委屈、气馁的情绪。孩子缺少阅历,若发现成年人都焦虑不安六神无主了,他还不慌乱?所以,劝家长,您再急,也得内紧外松,稳住阵脚,给孩子减压,鼓励他轻松上阵。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信任和安稳。信任产生自尊,自尊激发自强;安稳培养镇静,带来复习的高效。家其实木是战场,也不是竞争的手段,而是孩子最不需要防范的安全港湾,这里的一切应当是平和的和安全的。
家长应当学会针对孩子的特点来对待他们。有一种孩子,考前复习好像并不紧张,热情和投入不够,此时,家长应当寻找原因。通常这类孩子觉得自己能力有限,不可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即使拼命学也得木到好结果,干脆这样混算了,即使考不好,也不丢人。实际上这种消极心态是一种自我保护的逃避心理,是不实事求是的表现。此时,家长应当更多地关心孩子的学习,多询问、多约束、多督促,尤其要关心孩子的学习进度和水准,帮助他们联系家教或补习,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期望和压力。而对于考前紧张和充满压力的孩子,家长则应适当减少关注,而要表现出对孩子很有信心的样子,但这信心不是表现为总是对孩子说“你一定要考上……”“你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而是临危不惧的态度和从容,即像平常一样对待孩子,不因孩子要考试而改变自己。
家长甚至可以以幽默的口吻来与孩子谈论考试,如“如果考不上学,你就会经常可以和爸爸在一起了,那可是真不错”,“我从来就没有想过你能考上某某大学,那可不是随便想的”,“我看读什么专业都不错,只要能干,行行出状元”。还可以与孩子探讨“考不上怎么办”的问题,不要回避它。回避会让孩子认为家长没有任何考不上的打算,从而加重思想包袱。
(2)家长不拿别人来压孩子,尊重孩子的能力和人格。一些家长在考前总爱用榜样人物或别人家的孩子来激励自己孩子学习,这十有八九会产生不良后果。如有的家长总把这样的话挂在嘴边上:“看你姑姑家的珊珊多用功,一点不像你。要不她能考上北京大学?”“我们厂三车间老王的孩子可不得了,轻松地考上名牌大学,还是最好的系呢。”当家长有意无意这样说的时候,一般起不到鼓励孩子学习的作用,可能会伤害孩子的自尊。面对中考或高考,孩子们一般在心态上都是非常重视的,在学习动机和目标上并不差,他们通常都是因为能力和学习效果不佳而自责和逃避。家长一般不用在学习动机和理想前途上教育子女,应当重视能力和复习效果,用不着通过比较来激发学习兴趣,这种激发可以在平时进行。
(3)信任孩子的自学能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中考、高考复习,是一种自主性极强的活动。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会随着考试的临近而适当减少对学生学习的具体要求,给他们一定的自主学习时间。学校尚且如此,家庭更需提倡。因为孩子在家中的复习,一般都是在学校紧张学习了一日、一周后的调整性、补充性学习。在这种业余性的学习中,学生的心理应该是放松的,应该是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学习心态、知识掌握优劣的自我感受程度而进行自主安排的。如果他此时备感疲倦,休息便是他的第一需要;如果他延续着学习的欲望,抓紧复习就是自觉的行为;如果清楚自己学习的薄弱环节,那他就会把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最重要的知识点的复习上。如果家长不考虑这一特点,在孩子复习过程中进行过多的干涉,强迫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安排复习或责备孩子不会学习,会使孩子处于一种不安全的状态,学习的主动性和乐趣性会受到挫伤。
如果孩子觉得在自己熟悉的教室温习课业比较自在,就不要强迫他留在家里或上图书馆念书。凡事要以孩子习惯的方式进行,不要到处打听别人的经验,回到家中让孩子效仿,这样只会打乱他的学习规律,反而降低效率。在这方面,家长要树立这样一个观念:我不能替他考试,而要在学习上信任和尊重他。
(4)拥有切实的目标和期望值。任何家长都对参加考试的孩子有一个期望值和目标,这个目标通常是根据孩子的实力形成的。比如,根据平时的成绩,你会期望孩子报考重点大学或一般大学。但也有个别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超出其能力和努力范围,不切实际。有的家长给孩子定的目标太高,如“非本科一类不读”、‘唯清华北大不上”等等。这种带有“必须”、“一定”字眼的话语,很容易导致孩子紧张和不安。
总之,考前的家庭气氛对学生高考的成败虽不起决定作用,但却有着直接而不可忽视的影响。家长既要摆正对考试的态度,也要坚持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孩子的成绩和学习。只有家长保持豁达开通的心境,才能以平常心对待孩子,才能让孩子以平常心走进考场。
2.保持舒适的家庭环境
一些心理素质不好的家长,在孩子考试前不知应当做什么好,往往显得格外殷勤和小心,这会使家中有一种大敌当前的气氛。许多家长在饮食、生活起居方面给予孩子过分的照顾,使孩子有透不过气的感觉。如有的家长不辞辛苦地为孩子找来各种复习资料,并对孩子语重心长地说什么“十年寒窗,在此一举”;还有的家长在孩子复习时,小心翼翼、蹑手蹑脚地送去饮料,让孩子只管学习,什么家务劳动都不要做;有的家长想尽一切办法做很多好吃的让孩子吃,边吃边劝“吃多了身体好,考得才会好”;还有的家长在考前请假来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等等。这一切行动只是在向孩子传达一个信息:现在可是关键时期,全家的头等大事就是你的考试,万万不能有任何闪失。感受到这一点的孩子就会感到压力:家长把一切事业都放了下来,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我身上,如果考不好,对木起家长。这不利于孩子承担考试的责任,反而使其有~种替父母考试的感觉,有一种掌握父母命运的感觉。要一个孩子背起整个家庭命运的包袱,他能不紧张吗?
在考前复习阶段,家长不必如临大敌一样,要保持~颗平常心。家长不必变得格外小心,刻意改变生活内容,应当像往常一样。在此最重要的一点是保持家庭生活的舒适。所谓舒适有这样几个含义:
(1)无为而治。许多家长不了解这一点,过分关心孩子,让孩子感到烦。如孩子正在冥思苦想,爸爸走来好心相问:“复习得怎样了?”孩子刚进入连续思考状态,妈妈端来一杯热牛奶说:“先喝了再复习。”此时,孩子不得不切断思路。这种关心实为干扰,体现的是家长的不自信。难道孩子愚蠢到渴了不知道要喝水的程度了吗?家长要像平时那样给孩子提供一个正常环境,不要让孩子感到异常。
(2)饮食可口。现代的孩子一般都不缺少营养,所以在复习阶段,家长不必刻意在伙食上下功夫,因为过分关注可能打乱了孩子的饮食习惯。如孩子平时不爱吃鱼,可家长听说吃鱼补脑,就强迫孩子吃,结果吃坏了肚子,很是不值当。如果你的孩子不爱吃鱼,可以吃豆制品、肉类和蔬菜,也能补充所需要的蛋白质。因此,不要在营养上过于下功夫,因为你不是营养师,不可能找到一条最佳途径,况且道听途说来的知识也不一定科学。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孩子感到舒适,吃什么可口就吃什么,住什么样的地方舒适就住什么地方,应当多听孩子的意见。就考试期间住宾馆来说吧,如果你的孩子换了一个地方休息不好,就不必住。最保险的方式就是尽量不改变孩子的生活起居习惯,除非这一习惯对考试复习有害。
(3)复习环境好。有一个学生在考试复习期间特别爱去大学的图书馆或自习教室。他觉得那里面的大学生都在刻苦认真地学习,有一种无形的动力和气氛。这个同学就是想借助改变学习环境改变自己,因为在他所在学校的自习课上形成不了这样的学习氛围。这说明学习环境对于考生是很重要的。在这个方面,家长要注意,家庭应当为孩子复习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如避免噪音,尽量不要在此时接待客人或者让客人住在自己家,不要影响孩子的休息等。如果父母有分歧和冲突,也不要在这个时候解决,可以拖到考试后再解决。父母尤其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吵架、闹意见,也不要把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不良情绪表露出来。
3.“虐待孩子”的创造性效果
有些家长很懂得教育孩子的艺术,虽然在孩子复习考试阶段自己也很担忧,但从不表现出来。不仅如此,他们甚至以漠不关心孩子的相反行为来消除孩子的紧张。
有一个父亲在孩子临近高考时,反而多让孩子做起家务来,让孩子洗衣服、买菜、买酱油。孩子感到不可思议,时间这么宝贵,怎么能浪费在这等小事上?其实,这位父亲这样做至少有几个好处:第一,让孩子觉得家长没把他的考试当回事,孩子可能会想:“临考试了,还让我做家务,这也太不重视我了,让你们不重视我,我一定考一个好成绩让你们看一看。”家长没有压力,孩子的压力就会减少一半。第二,这样做使孩子能得到适当的休息。孩子已经写了一天作业了,如果让他洗衣服或买东西,会使他换一下脑筋,休息一会儿。也许在路上或洗衣服的时候他会整理自己复习的内容,更好地消化它。第三,适当地做家务还可以使孩子的学习效率提高。既然损失了这些时间,自己就要以更高的效率来补回它,学生做完家务后,往往会更珍惜时间。
当然,这一招不能随便用,有些孩子缺少自觉性,学习不专心,需要大人的督促。如果你有意地打断了他的学习,让他适当做家务,他会很高兴。因为只要不学习,就是他的乐趣。对于这样的学生,家长不要采用这个方法。只是对自觉性过强、焦虑感严重的学生,可以这样做。
三、家长如何对待考前心情烦躁的孩子
张军今年参加高考,平时知道尊敬父母,也很懂事,可最近像吃了“枪”药,脾气大得很,妈妈一问他考试复习得怎样了,或者在学校复习什么了,他就不给妈妈好脸子。而越是这样,妈妈也就越着急,越想问他,结果家里总是充满火药味。母亲为此很担心孩子是不是出了什么心及毛病?于是,妈妈到处找心理医生。
从心理学的角度,孩子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张军平时是一个学习较为用功的学生,上进心较强。作为班干部,他觉得有一些压力:如果自己考不好,会受到其他同学的笑话。临近考试,他总觉得没有把握,所以暗中使劲,非要取得一个好成绩。表面上看,他与其他同学一样每天都在复习,但内心深处,他并不自信,而且对自己复习的效率和质量都不太满意。他在为自己的复习担忧,需要一个理解自己、倾听自己的人。可母亲却是一个爱唠叨的人,每天只知道对他的学习说三道四。他今天看了一会儿电视,自己已经够后悔的了,可母亲却没完没了地说个不停。每逢这时,他就不由得顶撞母亲,甚至有时恨不得再砸点儿什么东西才解恨。这就是所谓考前脾气大的缘由。
其实,对于这样平时较为自觉的孩子,家长没必要在考前对他们过于关注和担心,这种担心所反映的是家长的焦虑。这种焦虑如果传给孩子,只能增加他的负担,对于鼓励孩子或鞭策孩子并无任何效果。如果你的孩子在考前看一看电视,或者玩一会儿游戏,你大可不必过虑,这并不能说明孩子在浪费时间,而说明他需要一些放松。此时,家长不妨可以这样做:
(1)应当鼓励孩子多出去锻炼身体,可以告诉孩子适当休息才能保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2)不要笼统地寻问孩子学习的情况,如复习得如何了,有没有什么把握,能考多少分,而是要问孩子需要什么帮助,有什么困难和难关,可以为他们做些什么。
(3)当孩子与你说困难或者心中的压力时,家长要多听少说。不要说些人人都知道的大道理。比如,孩子说总是担心考不好,你不要说:“不要怕,考不好妈妈也不怪你,只要尽力了就行。”孩子与你诉说压力时,并不总是意味着要你马上解决它,而是一种情绪的宣泄,一种对你的信任。其实他知道如何解决这种压力。此时,他更需要你的理解和支持。你能做的,就是倾听。在听孩子说的时候,家长可以采取开放式的交谈方式,如当孩子说心烦时,如果你回答“烦也解决不了问题”,就不是开放式交谈,因为孩子会觉得无法再谈下去了。开放式的交谈是这样的:“我能理解你考前的心烦,你最感到担忧的是什么?”这时孩子十有八九会进一步讲到某些具体的科目或具体的问题,你们的谈话就能得以深入了。
可见,对于考前的孩子,你能做的就是给予信任。除了信任,你什么忙也帮不了、家长要作为孩子的“定心丸”,以自己的沉稳给孩子烦乱的心以慰藉。你要像一个宽阔的港湾,安详地等待远航的渡船归航;你要像一个坚实的阶梯,作为孩子进取的基石。最重要的,你要以宽厚、理解和温暖的胸怀,随时拥抱孩子紧张、疲惫的身心,并传达一种坚定而稳重的信心:放心去吧,孩子,无论如何,我都会以鲜花迎接你的归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