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开心中千千结——值得关注的几种高考心理现象
2011-3-27 00:00
|
发布者:
admin|
查看:
3645
解开心中千千结
——值得关注的几种高考心理现象
各位同学:
大家晚上好!很高兴和各位再次相聚在一起,共同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希望我的讲解能带给你愉快的心情、能对你高三的复习有所作用!
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教授研究发现,在影响高考成绩的诸多因素中,居第一、二位的因素是同学在考试中的心态和考试前夕的情绪状态。但在生活中,一些心理现象往往会影响到人的心态。因此,高三同学应及时了解和把握这些心理现象,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增强自信心。
一、“满脑全是糨糊”的高原现象(尽量走出)
高原现象具体而言,就是同学在一段时间的复习之后,尤其是在马上就要面临考试之际,忽然感觉成绩停滞不前。也就是说,在经过一段高强度的学习和进步之后,许多同学会感到学习和复习效率低下,甚至学过的知识也模糊不清。对于即将参加高考的同学而言,“高原现象”是极其有害的。因为越是临近高考,大家就越是感到时间的宝贵,倘若迟迟不见进步,大家就会有再学无用、空费时间的错误认识,从而放松甚至放弃对知识的进一步学习。不少同学常这样诉说:“我复习很努力,做了大量的习题,为何效果不佳,成绩总在原地徘徊?”实际上这就是进入高原现象的表现。
那么进入高原期一般会出现哪些症状呢?
(1)有的同学会出现头脑昏昏沉沉,看不进书也记不住内容,脑袋里一团浆。
(2)有的同学性情易急躁烦闷,情绪波动很大,产生焦虑、紧张、不安甚至恐惧的情绪。
(3)有的同学感到束手无策,甚至影响心态,影响学习,失去了对高考的信心,甚至产生想放弃高考的念头。
既然高原现象对我们危害如此之大,那么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究其原因有四。 生理、心理疲劳
从高三下学期开始,学习的强度逐渐加大,好似箭已在弦,时间紧张、精神紧张,千头万绪,尤其进入二轮复习以后,各种测试题、模拟题、打靶题满天飞,地方教育部门编制的、学校或老师印发的、家长买的、朋友找的等等,这种题海战术使不少同学夜以继日,争分夺秒,以牺牲休息时间来应对,这种高强度的学习使同学的生理疲劳与心理疲劳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高原现象,感觉自己再怎么使劲也上不去了,越学越糊涂,知识越来越混乱。
2.学习方法缺乏“升级换代”
在复习过程中同学应根据复习的内容和进度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与策略,在不同复习阶段,复习内容不一样,学习方法也不尽相同。对第一轮分章节、分专题复习要仔细、认真,把知识弄透;而临近高考往往需要知识上的综合,要求把知识融会贯通,这就需要提升分析、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若同学只抱一种机械的方法:苦学加死学,就会很容易进入高原期。
3.学习效率下滑
一些同学不能及时调整思路,对做过的习题不能及时归纳比较,整天只为做题而做题,题做得过多过乱,整天晕头转向,甚至越做心中越无数,导致了高原现象出现。过分的考前焦虑和患得患失也影响了学习效率,无形中加快了高原现象的形成。
4.出现知识点的“瓶颈”
即有“偏点”现象。也就是说,知识结构有漏洞。由于班级授课制的限制,本来掌握得较好的知识点和能力点不断被重复,而自己的“弱点”却难以得到特殊照顾。其结果必然是一方面做着大量的无效劳动,另一方面自己的“弱点”却又难以得到强化,最终导致总成绩的徘徊不前。
虽然“高原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但走出高原期后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还是会提高的,因此,高原现象并不意味着学习到了极限,成绩到了极限。不惊慌、有自信、好方法是解决“高原现象”的钥匙。
1、心态是关键。保持平和的心态,树立充分的自信,始终相信自己的能力。不要因模拟成绩不理想就感到紧张焦虑甚至失眠,误认为自己脑子不行了,记不住,甚至垂头丧气,过早地否定自己的学习效果。要用合理的作息来保证自己身心的充分休息,越是紧要关头越不要乱方寸,一切按计划进行(并保持对计划的合理调整),那种挑灯夜战、加班加点的消耗战对学习是不利的。这段时间一定要注意调整休息时间,使生理和心理得到充分休息,恢复到最佳状态,同时不要再做过多的模拟题,而应把时间花在对前段时间所做的分类、归纳总结上,通过归纳习题类型,总结解题方法,拓开思路,提高效率。
2、方法是根本。在学习中,原有的学习方法,认识方法不够科学合理而未被发现,或因已不适应新的学习内容,又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换,当成绩提高到一定程度,这些方法的缺陷逐渐暴露,就成了产生高原现象的原因和渡过高原阶段的障碍。而且由于习惯的原因,一时还难以改变。这时,需要改造旧的方法,采用新的方法,学习才能进步。所以,根据在高考复习的不同阶段,复习内容不一样,学习的方法也不完全相同,越是临近复习后期往往越需要知识上的综合,要力求把知识融会贯通,这就需要加强自己的分析综合能力。用前一阶段的学习方法来进行后一阶段的学习,用过去习惯性的思维去对待后一阶段的复习内容,往往会产生学习方法、思维方式与学习内容的不适应。因此要根据不同阶段的复习内容和所要求的思维方法与策略,适当地对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和策略进行调整,提高思维的广度和知识联系的跨度,真正做到融会贯通。(1)在学习方法上找出自己的学习“弱点”。在复习时既要完成学校布置的统一作业,又要针对自己的弱点,制定计划,一个个地解决。(2)在基本已达到复习目的的基础上,适当重复、强化。无节制的重复、强化也会造成枯燥无味,影响学习兴趣。如复习内容短,内容孤立,可一鼓作气。从头到尾采用“整体学习法”;如复习内容长,内在规律较明显,可逐步复习,各个击破,采用“部分学习法”。同时,进行“选择性遗忘",即记重点遗忘枝节,记概念淡化典型,促使心境愉快遗忘消极情绪。(3)还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能力训练。学习成绩的提高与进步需要有全面、巩固的知识基础,因此在平时的复习过程中,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注意进一步夯实基础知识,编织知识网络,拓宽知识面,有针对性地加强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这样,才能增强自己继续学习的底气,缩短高原现象存在的时间,为学习成绩的提高做好充分准备。
3、效率是保证。安排好时间,有效地把握老师的节奏,但也不必固守老师的进度,根据自己各学科的层次将自己低的“桶板”加长。注意力应更集中,抛开不切实际的杂念,排除一切于己不利的干扰。不再采用题海战术提高解题能力。记忆方法尽量多一些,调动各种感觉通道,即眼、耳、口、手等综合利用。
题目
各题得分
失分原因
建议
审题
知识不牢
智力题差
复习不到位
方法不当
身体不适
时间紧张
其他
一
二
三
……
4、找弱补差是途径。首先要找出自己的“弱点”。对平时每次检测的得分情况分项进行详细记录,然后对所统计的数据逐项加以整理,将其中明显偏高或偏低的数据去掉,计算出其余数据的平均值,就可看出自己对知识点和能力点的掌握情况,从而将自己的“弱点”找出来。自己对每次考试试卷进行分析,并提出复习建议或计划。(见下表)
准确性是这一步的关键。一般来说,统计的次数越多,反映的情况就愈加准确,所以要尽可能增加统计的次数。
其次,针对自己的“弱点”,准备一定数量的质量较高的针对性资料或训练材料。确保质量是这一步的关键。为此,要尽可能广泛地收集资料,仔细分析,认真筛选,择优录用。在这方面,可多求助于老师,因为老师手里的资料一般都比较丰富,且老师的辨别力也比同学们高得多。
最后,拿出一定时间,针对自己的“弱点”进行定点训练。若各点的掌握情况相关性不大,则选择二至三项提高余地较大又较易于提高的点作为突破点。
总之,高三同学面临人生的第一大选择,面对新的挑战,因升学压力和任务,经常体验强烈的内心冲突,在面临着复习迎考时又承受着来自家庭、学校、自身的种种压力,紧张的学习生活往往让同学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在复习中、考试和答题时都难免被一些非智力因素困扰,而这些非智力因素对同学又尤其关键,它们直接导致同学的“非战斗损失”,可以说复习、考试、答题是高三同学不得不应对的三个重要问题。但是只要做好心理调节,沉着冷静,采取一些有效的策略,理解一些规律性的心理问题和释放办法,就可以战胜自我,轻装前进,笑傲群雄,一定能获得高考的最后胜利。
二、“答案就在嘴边”的舌尖现象(复习过程应扎实)
什么是考试中的“舌尖现象”?
类似的现象我们在课堂上也经常遇到:自己坐在座位上时明明觉得能回答这个问题,然而冷不丁被老师叫到名字,一紧张却什么也想不起来了。心理学将这种明明记得但在追忆中一时想不起、说不出的现象称为“舌尖现象”。“舌尖现象”的本质是我们在回忆的过程中出现的暂时性遗忘。国外有心理学家对500个舌尖现象的案例进行了追踪测验,研究结果显示:对于那些被受试者认为“已经到了舌尖”的内容,平均在1.9天后会被成功地想起来。可是在考场上遇到这种情况可就不妙了,我们可没法等那么长时间。那么,如何避免考场上的“舌尖现象”呢?
考场上消除“舌尖现象”的技巧
第一个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暂时不去想它,待注意转移、情绪放松以后,它往往会突然闪在头脑中,真叫人有“欲求之而不得,不求时而自得”之感。因此,当在一个问题上出现了“舌尖现象”,被卡住时,可以先放下手头这道题,稍微调整一下情绪,对自己说:“沉着、冷静,没有关系,过一会儿我就会想起来了。”然后,可以平静地开始做下一道题。也许在做其它题目时,由于知识间的联系,有关信息可能给你一些提示,使你猛然回头想起前一题的答案。
如果你把后面所有的题目都答完了,那道题的答案仍然没有回忆起来,这时也不要过于焦虑,越是紧张越不可能消除这种“舌尖现象”。一时还想不起答案,可以检查检查其它题的作答,保证能得分的地方绝不丢分。
最后,你可以集中精力来对付“舌失现象”。努力回想与其有关的知识信息,甚至可以回忆一下当时讲到这部分知识时的课堂情况,也许一些有象征意义的东西会给你有效的提示。最后即使你仍未回忆出题目答案,也不要丧失自信,因为高考中答对每一道题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你要想到其它的题目你都作答了,这一题答不出不会对全局有太大影响。而且也许因为没有在这道题上花费多少时间,利用这些对问你解出了更有价值的题目。
总之,当“舌尖现象”出现时,你首先要保持镇静、注意放松,调整呼吸。然后,通过情境、结构联想回忆与该问题有关的内容,发掘出合理的材料和线索。或者,你可以暂时放下当前的题目。先做别的题,过会儿再回头思考,说不一定会从其它题目得到启发而豁然开朗呢。
如何预防“舌尖现象”
加强平时的学习,掌握牢固、精确的知识。要想从根本上防止出现“舌尖现象”,对所学的知识要做到及时复习,不断巩固,防止遗忘。关键在平时要扎实地学好知识,通过形成知识网络建立起有效的知识体系,借助理解记忆、多感官记忆,采取及时复习、分散复习、系统复习等方式调动复习的积极性,巩固所学的知识,建立起有效的检索体系,在需要运用知识的时候能准确、及时地提取出来。
想象性学习:有句名言:想象比知识本身重要。为什么呢?
三、“想起做题就烦”的心理饱和现象(劳逸结合)
在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经验,将盐不断加入水中,最后盐不能再溶解,就会出现饱和溶液。在人的心理上也存在着这种饱和现象,即由于不断地重复同一要求,致使人的心理承受力到了不能再承受的程度,并由此影响到人的工作或学习效果。
进入高三后,大多数同学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考大学。为了这一目标,不再参与其他活动,只是重复地进行着大量的练习,由于活动很单一,常会出现心理饱和现象,结果在以后的学习中出现疲惫、学习效果不佳的现象。刚进入高三阶段,由于目标很明确,这一阶段思维敏捷、解题速度快、学习效率很高,但后来,不仅学习的速度慢了,还常会出差错。因此,心理饱和现象的影响多为负面的。这就要求在高三的学习和复习阶段要学会合理地安排各项复习任务,不断变化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学习的要求,避免重复性的学习时间过长带来的饱和心理影响到复习效果。同时还要善于进行自我调节,在遇到心理饱和状态、出现厌烦情绪时,不妨先放下学习,活动活动身子,极目远眺片刻,或散散步,或与别人说说话,分散一下紧张的情绪,这样可以减少饱和效应带来的精神压力。平时也应有积极的心理准备,一经遇上它,要沉着,采取有效的方法,将它大化小,小化了。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保证学习效果,为最终取得成功奠定基础。
四、考试中的“克拉克现象”——发挥失常(走进考场)
什么是“克拉克”现象?
“克拉克”现象是一种平时训练水平高、成绩好的运动员在比赛场上屡屡失常的现象。一位名叫克拉克的澳大利亚长跑健将,1963年至1968年曾17次打破世界纪录。他在其运动巅峰期曾经历过两届奥运会,然而却因发挥失常与金牌失之交臂。后来,人们便以他的名字来形容在重大比赛中的失常现象,包括体育竞技、学习考试中的发挥失常。
其实,“克拉克”现象并不奇怪。据心理学家测试,75%的同学临考前都有紧张、焦虑、恐慌等情绪。在精神压力、心理负担很重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该现象。其中相当一部分同学的高考考试成绩与平时与他的实际水平严重不一致。可见,心理状态的情况如何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最后的成绩。我们同学们也不例外。
导致考试中出现“克拉克”现象的原因
主要来自三方面:疲劳、缺乏自信、过度紧张。
老师、家长的希望,同学的自我希望,随着考试的临近,在某些拔尖生心里形成了一种沉重的心理负担,从而背上了"想赢怕输"的思想包袱;再加上考前的紧张冲刺,心理失去调控,自信心不足。心理过分紧张,最终导致智力降低,临场发挥失常。考试的紧张与焦虑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不仅存在于高考时,在高考前的这段时间里也普遍存在。
比如有些同学一到考试就会头疼或者肚子疼;(北京某同学说他们班的同学一考数学准有一半同学感冒,考完病都好了),有的同学考试时头脑发木,熟悉的题目也无法正常去回忆思考,当考完试后把考卷带回家里,不会做的几乎都可以做出来;有的同学进入考场,拿起笔后手心就会出汗开始打哆嗦,拿到考卷后不敢相信卷面上的字是自己的字迹;当然有的同学在做答题卡时把答案的顺序搞乱等更是常见等等。这么一说,似乎考试紧张焦虑真的很可怕是吗?有的同学就会不安起来,是啊,我确实会紧张的,确实会有些…………的。这一下好了,过两天我们模拟考试时要进入或者已进入考场,拿起试卷发现自己真的又有些紧张了,马上就想到,哇,我开始考试焦虑了,你看我的心跳得快了我的汗往下冒了我的手开始哚嗦了我的头脑开始变成空白了,听到旁边的沙沙的笔画声,心理充满了恐惧感,末日到了,一切完了。
同学们,会这样吗?会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样的同学过度关注了焦虑这种情绪本身,而没有去关注考试本身。这样在不恰当地夸大了焦虑的负面影响的心态下陷入了焦虑的漩涡被其吞噬。
实际上焦虑并没有这么可怕,而且焦虑是完全可以控制的,并且可以为我所用。事实上,根据科学与经验得出的结论:
考前适度紧张是好事
首先,适度的紧张能使我们保持学习的警觉性,保持注意力的集中。它使我们具有一种明确的考试意识,我们会因此而珍惜每一分钟,提高学习效率。紧张还能提示我们面临的考试目标,使我们知道按照事情的重要程度进行安排。
其次,适度紧张会调动身体的能量,使我们以充沛的精力完成学习任务。在紧张的时候,人的精力和体力比平时要强。在非常时刻,有些人会使出平时难以想象的力量完成任务。紧张时人体内会分泌肾上腺素,有助于人战胜困难。
最后,适度紧张还有助于保持大脑足够的兴奋性。平时,我们在学习中难免会有抑制的时候,容易疲倦。但在紧张的时候,就会兴奋,因而促进大脑提高工作效率。比如在考试中,我们一般不会感到抑制,即便在两个考试之间的休息中,大脑也处于兴奋状态。就是说,正是适度紧张使我们的大脑保持了大考必要的兴奋状态。
如此说来,当我们有些紧张时,我们还需要为此不安吗?我们还会想方设法让自己一定要绝对地平静下来吗?我们还会让自己的注意力放在紧张焦虑的这种情绪上吗?不不,告诉自己,没什么大不了的。大家都这样,表现不同而已,它还有些益处呢,是我的朋友不是我的敌人!
怎样才能防止考场中出现这一现象呢?
下面提出几条心理调适方法,仅供参考。
1、考前要增强自信,择要复习。考前复习要有所侧重,只要检查一下重点内容是否弄清就可以了。所谓重点:一是老师明确指定和反复强调的内容;二是自己最薄弱的、经常出错的地方。如确认这些方面已没有问题,就可以安下心来,并反复暗示自己“复习很充分,一定会考好的”。因此.临考时要相信自己,因为我们已经过了系统的复习,有足够的实力;不要患得患失,没有必要背上任何包袱;不去想结果如何,只要尽力发挥出自己的水平,便问心无愧了。
2、考前要睡眠充足,心情愉悦。有了自信心,考前的休息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切莫夜以继日的复习功课。用牺牲睡眠时间的方法准备应考结果往往会得不偿失。曾有一位同学常常复习到深夜,由于过度紧张和疲劳,几乎每次考试都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正常水平。因此临考前要尽情放松,看看花草,散散步,听听音乐,打打球,使大脑得到充分休息,保持心境舒坦。
万一出现突然慌乱现象,就应当有效控制自己。
考场中三十秒放松技巧
在考场中迅速放松的步骤如下:
1、间断性地闭上眼睛;然后舒适地做做深呼吸。让气流慢慢地呼出,呼气时,要对自己说.“放……松”,而且要感到那种紧张感正随着呼气从身体中流出。
2、做深呼吸时.要让双臂和双手在身体两侧摆动。要感到流入手掌的血的温暖,想象到那种紧张感正顺着你的手指尖流出。
3、活动一下手指肌肉,促使血液循环。
4、轻轻地变换身体位置,以便让血液流向腋部和后背.注意,要慢慢轻轻地挪动位置.免得影响别人。伸展双臂、双腿和腰、背。
5、整个呼吸、摇摆、活动、变换位置、伸展,再次呼吸等这些过程,可以在三十秒或更短一些的时间里完成。从阶段性的放松休息中所获得的效益,可以使时间的投入更有价值。
要想体验一下这种过程的感觉,请同学现在就试一试。到时,考场上一定能用得着。
五、“总想着落榜”的瓦伦达心态(忽略对结果成败的关注)
什么是瓦伦达心态?
瓦伦达是伟大的绳索平衡家。瓦伦达家族则是一个世界知名的空中飞人马戏班,他们经常在钢索上做叠罗汉的表演。50年代,观众在美国电视上看见当时的瓦伦达家长,他正走一道新的钢索节目,三层,叠了7、8个人,而且在电视画面上观众亲眼看着他从钢索上坠下而死。这位家长走钢索一辈子,他说:"我走钢索时从不想到目的地,只想着走钢索这件事,诚心诚意地走好钢索,不管得失。"所以他一直走得很好,除了最后一次。事后他太太回想说,她知道这一次他一定会出差错,因为他不断地说:"这次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他有了患得患失之心。
因此,人们把专注于做自己的事情,不考虑得失的心态称之为瓦伦达心态。
高考前整个气氛渲染造成很多同学对结果的焦虑,不能很好地保持瓦伦达心态。教室里可能张贴着倒计时:离高考还有××天;老师可能会说: "十年寒窗,在此一举",父母可能会说"你可要为父母争口气"……各种各样的嘱咐、标语像鼓槌一样敲在众多同学的心上。一时间,真仿佛草木皆兵,战云飞渡。可以这样说,高三这段时间对于大多数同学都是难熬的。学校的、家长的、社会的、自身的压力一齐涌来。如果不好好处理,势必会对同学的生理、心理造成不良后果。
众多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老师也希望自己的同学成器成材,这些愿望无疑都是好的。但是,我们也应该替同学想一想,他们又何尝不想自己考个好成绩,一举金榜题名,进入一所好大学呢?好的愿望要变成好的现实需要好的处理方式。对于高考的学子们来讲,他们承受的压力也够大了,我们的家长、老师乃至社会,现在应做的,不是加压,而是减压。我们要让他们保持一种稳定的瓦伦达心态,使他们在复习应考阶段能够尽量熟练地掌握所学知识,在6月的高考中能够高水平发挥,考出一个理想的成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