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的一些误区
2012-5-27 00:00
|
发布者:
admin|
查看:
3192
家庭教育中的一些误区
“天津市杨村一中心理辅导老师周玉波日前对本市初。高中阶段的528名在校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只有9.85%的学生选择了“当你有烦恼与忧愁时,找父母谈心”一栏,而且大部分是女生。这一数据也恰恰说明了中学生心理对父母所产生的距离和不信任。造成这种距离和不信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中学生强烈的“心理断乳”倾向外,不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和传统的家长专制作风也是另一重要原因。
几年前,中美日三国的社会教育工作者曾联合做过一项调查,比较三国父母在孩子们心中的地位。调查结果显示,美日两国的学生在所佩服的人物中,前三名必有一位父亲或母亲,而中国的上千名学生在回答自己所推崇的榜样问题时,大多数学生把父母排除在前六名之外。三国调查得出一个结论是,中国的父母家庭教育并不成功,这一结论怕是让中国的父母们够伤心的、美:“放”,中:“管”。
分析上述结果,可能家庭教育出现误区是重要的原因。
1.管理不得法:
(1)当子女高效率按时完成作业时,被家长要求加做另外新作业。养成子女低效率和注意力不集中的习惯;
(2)作业或考试不好、贪玩等被罚做作业,造成子女对学习的反感和抵触,进一步发展为厌学;
(3)看不得子女要,唠叨不完,造成父母教育失灵。要知道玩耍和交往也是一种学习,而且对于少年儿童是必不可少的一种学习。
(4)不管子女考试成绩如何,都要求子女总结不足,找出差距,而忽略总结成功的经验,造成子女永远没有成功感,永远没有现实目标的这一天。优生是表扬出来的,差生是批评出来的。
(5)互相抱怨。孩子出了问题,丈夫抱怨妻子,妻子抱怨丈夫。家长抱怨老师,甚至抱怨孩子。心理学中有个归因理论,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在给问题归结原因时一般规律是这样的:事情办的漂亮,归因自己聪明能干有水平;出了问题,归因他人不好或环境有问题。无数实例证明:父母是决定孩子命运最重要的人。当我们能抱着“孩子教育,我的责任。我改变了,孩子一定会改变”的态度去思考,你会发现问题好解决了。因此,有人说,问题留给愚蠢的人去抱怨,而由聪明的人找方法去解决。
2.观念跟不上教育的发展:
(1)错误理解素质教育就是子女要有文艺、体育才能。“其实素质教育包含了: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等方面,家长忽略了最重要的思想品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教育。
(2)盲目下结论,消极暗示阻碍子女成长。“我的小孩就是不行”,“我的小孩就是有点笨”,“我的小孩基础就是差”,“我的小孩就不是读书的料”等等消极暗示语哪怕在小孩面前出现一次,小孩收到的信息就是“我不行”。“笨鸟先飞”这种教育小孩只能接受到“笨”的信息,他不可能先飞。
(3)“我的孩子挺聪明,就是有点马虎”
据心理学家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孩子先天智力差别并不大,但一个人潜在的智力水平只有在非智力因素的推动下才能充分得以发挥和实现。
亲朋好友和自己经常表扬子女“聪明”,结果小孩心理产生优越感,不刻苦,受不了成绩下降等挫折打击。应该经常表扬小孩刻苦努力,学习习惯好等才换来优异的成绩。
(4)“瞧人家某某孩子学得多好!”之类的不确切“榜样”激励语不但起不到积极的作用,反而易使小孩产生逆反心理。“榜样”激励不但目标要明确,而且“榜样”的行为也一定要具体。最好的“榜样”就是小孩自己,最好的比较就是小孩的现在与以前相比,充分肯定他的进步,哪怕是一点很小的进步。
(5)忽视特点,盲目跟从,缺乏对子女的信心。经常以自己小孩之短,比其他小孩之长,灭自己小孩的威风,长他人小孩的志气。忽视了自己小孩的特点和特长,盲目学习其他小孩的行为方式,特别严重的是首先对自己的小孩失去了信心,成功的家庭始终对自己的小孩充满信心,家长自己一定要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要真正对孩子抱有信心,善于发现并肯定孩子的优点和潜质。
(6)限制性信息太多。我们发现,家长对孩子用的最多的字是“不”字。比如:不能,不行,不许、不可以、不应该等命令语言。这些带“不”字的命令好像许多条条框框在禁捆着孩子的思想和行为。根据调查初中学生中有34%的学生想离家出走。两个初一男生扒火车离家出走,一周后,身上的钱花光了。当父母找到他们时,以为他们一定很想家,没想到,他们说如果捡到能卖的东西,还不想回家。中学生有了自己的思想,不再像木偶一样任人摆布,他们要求被尊重。因此,对孩子要宽容,给孩子尝试犯错误的机会,也给孩子尝试成功的体验。给孩子独立思考、独立选择的机会,让他们自己成长。而不要过分的限制他们。 3.教育方式出现“四多四少四过分”误区
(1)满足物质多,灌输精神少
“再苦不能苦孩子”是众多家长的共识。这类家长往往希望把自己失去的在孩子身上加倍地补偿回来,于是,对孩子的物质要求总是尽量满足。但是,他们在平时却忽视了对孩子的各种好的精神的灌输,如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精神等。
(2)关心身体多,关注心理少
在家里,孩子没有独立的人格尊严,得不到父母的尊重,禁锢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孩子因伯父母吵骂,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心理烦闷、学习困难、与同学老师间发生矛盾,都不敢向父母坦言,于是就把它们通通埋藏在心底,逐渐变得孤僻、古怪、自私。
(3)创设顺境多,逆境锻炼少
孩子很少经历生活中的风风吹雨打,更不用说遭遇“磨难”了,结果,孩子心理脆弱,受不得委屈。他们在学习上。生活中一遇到丁点挫折使承受不了,缺乏勇气去面对困难,缺少信心去战胜困难。
(4)关注孩子个体多,关心群体活动少
孩子回家家长询问都是小孩本人怎么样?很少问及班上的学风、班风、同学关系等。无形中给了孩子错误导向,孩子不能很好的养成人际交往和关心他人的习惯。
(5)过分的爱,已经使这一代不懂得什么是爱,什么是关心,什么是感谢。
(6)过分的关照,使孩子失去了独立生存能力,能干的母亲培养出不能干的孩子。
郑板桥临死的时候、让儿子给他做馒头。并给儿子留下一句话:倘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父母不算是好汉。值得我们借鉴。
(7)过分的干涉,使得孩子无所适从。
(8)过分的严厉,使得孩子的人格扭曲。不知道我们是否说过类似这样的话:“你再踢球就打断你的腿!你真采你
怎么不如人家?人家考试能考前三名,你为什么不能?期末考不到前十名我就打断你的腿。反正你是我生的,打死了也没关系……”正是这些话才使得徐力,一个17岁的好学生,拿起榔头砸向了母亲。
上述家庭教育误区不妥之处还望大家共同商讨。